留言 17
喜欢 37
故事来自主题: 【系列故事】30余年从头越:老医生见闻录
【27】医者生命警示录!
上岸的潜水艇
2019年3月10日
“ 生命在什么都在,生命不在什么都是虚无! ”

两天前从电话中惊闻医疗战线又一老战友不幸病逝,我的内心充满感慨。

算起来,二十年前与我肩并肩在医院分院临床一线奋战的三位技术过硬的外科医生,有俩位已经离开了人世,剩下的一位退休后病魔缠身。

撒手人寰的俩位都没有等到退休,五十几岁正是医疗事业顶峰阶段,他们却遗憾地离开了爱恨交织的手术台。

最先走的那位是医院的外科老前辈,曾经当过区医院院长,干了三十多年的外科,做了数不清的大小手术,也算是医院技术过硬的一把刀。

他被总院派到分院来和我一起搭档开展业务工作时,离正式退休只剩两年,我们习惯称呼他余叔。

余叔是个乐天派,又是个大嗓门,他主管外科业务,我主管内儿科工作。

我俩通力合作,没多久分院的医疗业务开展上了新台阶。病员量渐渐增大,手术病人越来越多,余叔一人难以应对。

新建的分院大多是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年轻人,他们临床经验不足,业务技术有待提高,仍需我和余叔指导开展工作。

没办法,我只好陪着余叔加班加点做手术,我成了他手术台上的第一助手。我俩不知白天黑夜不停忙碌,别人享用晚餐时,我们可能中午饭都还未吃上。

余叔身患“高血压”,下了手术台疲惫不堪又要喝酒解乏,我和其他医生多次劝他不要喝酒,但几十年的习惯养成,一时想戒也难戒掉。越忙越累就越想喝酒减压,这大概就是部分基层外科医生的通病。

就这样不辞辛苦在分院干了一年,余叔调回总院工作等待退休。临走时我为他饯行,他几杯酒下肚兴奋地给我们谈起退休后的打算,他正在着手准备自己开一家诊所,挣点血汗钱给儿女买房和改善退休后的生活。

那个讲奉献的年代,医务人员收入都不高,大家都是“月光族”,好不容易熬到正式退休自由了,都想发挥余热开个诊所改善一下生活。

半年后的一天傍晚,我接到总院院长的电话,他告诉我余叔坐医院救护车到省城出差,回来的途中被车上同事发现昏迷不醒,大约半小时后救护车将到达分院,通知我提前赶到抢救室准备组织抢救。

余叔被送来时已处于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鼾声如雷,血压高达240/160mmHg以上,很明显“脑出血”已经发生。大家正准备给他作相关辅助检查,余叔的呼吸和心跳忽然骤停,我赶紧组织大家抢救。总院院长又组织专家团队赶来,最后经过大家不懈努力还是没有挽回他的生命,这位外科一把刀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

最近走的这位曾经和我搭档合作两年,外科手术做得干净利落,也算医院另一把手术刀。他比我大两三岁,我俩配合开展业务让分院在社会上赢得了好名声。

后来他离开医院去民营医院主管外科工作,个人收入虽大大提高了,但付出的辛劳和责任越来越大。超负荷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他患上了不治之症,五十四岁离开了人世。

剩下的一位老搭档外科医生,业务技术也过硬,他终于熬到了六十岁退休,但办完退休手续没多久患上了“脑梗”,经过治疗后病情暂时稳定,但偏瘫遗留下肢体肌肉挛缩无力,必须依靠家人来料理日常生活。

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都在报道中年医生过劳死的新闻,其实医疗界的同仁从不看这些新闻,因为他们早就熟视无睹,见多不怪了。

国内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达不到总人口平均寿命水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国内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远远超过国外的同行,尤其是五十左右岁的医生,多数是各家医院的业务骨干,长期超负荷透支生命,根本无时间关顾自己的身体,这个群体带病坚持上岗的医生不在少数,许多都眼巴巴等不来退休的那一天。

包括我在内都应该知道,五十岁前名和利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五十岁后最需要关注和爱护的只有生命。

医生们都知道刚出生的新生儿个个双拳紧握,都想把世上的一切牢牢抓在手心里,而每个人离世时双手自然摊开什么都带不走。

奉劝医疗战线上的同仁们,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尤其是中年医务人员,家庭和社会赋予的重担该放下的就放下了。

生命在什么都在,生命过早完结了,什么都是虚无。

————————————

本故事为南瓜屋独家内容,任何平台和个人不能转载,有需求请联系nanguawu@360.cn

留言 17

更多精彩

    拼命加载中

    作者简介

    • 0关注
    • 0粉丝
    • 0故事
      查看作者更多内容>

      当前主题

      主题下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