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18
喜欢 29
故事来自主题: 【城市土著故事】生活在南宁
桂林米粉那次真的伤了我们的心
猫的吃吃爱
2018年10月16日
“ 怀抱着卤水,好比怀抱着安心。 ”

如果说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桂林米粉可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名粉了。

与什么“手头没有别的材料、混起来一煮没想到挺好吃”的粉不一样,桂林米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简直就是米粉的“粉祖宗”。

话说当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率50万大军征战到我们这凯(桂林话),开灵渠、拓疆域,一呆就是三年,军中大量的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拉面、刀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想得他们直流口水。思乡情切、水土不服,只能想办法解决吃饭这件头等大事。

但我们这只有水稻,可不长麦子,如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军将士接受,将军史禄把任务交给军中伙夫们去完成。伙夫根据西北面食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就可以吃了。米粉团通过舂,变得很有筋力,传说旧时桂林米粉从二楼悬吊一根拖地也不会断,其筋力可想而知,而所谓的好筋道有嚼劲儿,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与此同时,军中郎中采用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由于战事紧张,士兵们经常是米粉、药汤合在一起三口两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后来,历代卖米粉师傅进行改进、加工,成为了风味独具的卤水。所以桂林米粉的全称是桂林卤菜粉,卤水仍是精华。

那么卤水为什么专治“水土不服”?可以去米粉店打听,一般答案大同小异:多是用豆豉、香茅、八角、桂皮、甘草、小茴香、陈皮、罗汉果、三花酒、姜、蒜等香料熬煮,再加进去猪、牛大骨头,猪油等,这些草药全是专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泻的。只是各家又有各家的小秘方:这家老抽放得多,那家枸杞和红枣搁得多;这家卤水带有点淡淡的腥味,因为熬煮时放了几枚蛤蚧,那家也有提鲜,原来里面竟然有黄鳝和水蛇……

作家马伯庸专门写过桂林米粉,他很遗憾在北京找不到这样地道的卤水,因为卤水工艺复杂,“在北京这种效率城市,这种细致用心又琐碎的做法,恐怕很快就会被淘汰”。

他曾经在从桂林到北京的飞机上,看见“有人怀抱着大玻璃瓶,表情虔诚而安详,就像是怀抱着安心。”玻璃瓶里装的一看就是好卤水。

这和以前飘流异乡的游子,行李中总爱包一捧沉甸甸的家乡土,大概异曲同工。此心安处即故乡,有那捧土在,便有家乡的气息,即便是增加重量的行李,亦是不舍丢弃。

除了卤水,两样肉食对桂林米粉而言也很重要——锅烧和脆皮。

锅烧就是炸干纹理中水分的牛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切成尽可能薄的片,到底切多薄呢?在行业内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标准:风吹即动。为什么要那么薄?因为只有这样,一碗配锅烧、脆皮,售价却在10元以内的桂林米粉才有可能赚钱。

脆皮也是这个理儿。脆皮也叫炸香血口肉。为什么要选用猪血口肉制作脆皮?因为这块肉有肥有瘦,而且进价极其便宜。制成脆皮后口感很好,是只增美味不涨成本的好选择。

也就为了控制这成本,我们这里的桂林米粉出了一个大事件。

我们这有个著名的桂林米粉连锁店“石户”,从2011年底开始,这个品牌的店长期从某猪肉贩子处订购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猪肉,制作成叉烧用于米粉的销售……当时消息一出,震动全城,很多人恨不得把胃里几年的的东西都呕出来,包括我家那谁。在好几年的时间里,这家的二两卤菜+叉烧+蛋+青菜…本来是多少人的豪华早餐。事情被工商部门查处后,负责人被判了刑,市面上所有“石户”两个字都被抠掉,换牌子换店家,连带另一个桂林米粉连锁店,也不得不出来做“官宣”,又是宣誓诚信经营,又是邀请各届参观工艺流程。

好在时间过去,吃货的心被伤了,耐不住胃很实诚,爱吃桂林米粉的继续在别家点着二两,再加点小菜,开启每天的生活。

桂林米粉继续与老友粉、螺蛳粉三足鼎立粉界江山。而且继续是最有文化的米粉,据说从诸葛亮、韩信、陶渊明、周敦颐、李世民、赵匡胤,一直到抗战时期的徐悲鸿等名人,都与桂林米粉有过某种联系。白先勇在《花桥荣记》里提到过曾经响当当的老字号:“黄天荣的米粉, 桂林城里, 谁人不知? 哪个不晓? 两个小钱一碟,一天总要卖百把碟,晚来一点,还吃不着呢。”甚至还有特别直接的店家,把推荐语直接打印了一贴:“李宗仁在南京精选总统的时候总是请人吃桂林米粉,后来就当上了总统。”错别字也不管,排版设计师也不用上班,真是率性又迷人啊!

留言 18

更多精彩

    拼命加载中

    作者简介

    • 0关注
    • 0粉丝
    • 0故事
      查看作者更多内容>

      主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