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61
喜欢 46
故事来自主题: 舌尖上的南瓜屋
不尝一口江南的春,怎么对得起这人间四月天?
宁辰公子
2020年4月1日
“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

清明将至,面对窗外一片翠绿的风景。我又想起了一种翠绿的美食,今年难得在家过清明节,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口福。

1.

从小学到中学,清明节放假回家总能吃到翠绿翠绿的青团,每次立于桌前看伯母打开屉盖,笼中几个绿油油的糕团整齐排列。油绿如玉,深吸一口气,霎时醉了清香,伯母趁热用刷子蘸着熟菜油均匀的刷在团子表面,愈发显得青翠欲滴,我猴急的伸出手,总会被伯母打一下:“等会,烫!”

待糕团微凉,我小心的托着青团底下垫着的一叶粽箬,迫不及待的送进口中,糯米的外皮香糯绵软,豆沙馅儿甘甜细腻。一口下肚,细细回味间,唇齿留香,芳草之味萦绕于七窍。恍惚之间,已经身置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词之间,每个毛孔都在欢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初次吃青团都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青色的外皮虽然可以拉丝,但是到了嘴巴里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和牙齿纠结在一起的狼狈感,只感到超级Q弹,似乎总也嚼不断。

一个合格的青团就该做到韧性十足,可以粘盘子,粘筷子,但一定不能粘牙齿。

大学后清明节假期没有回过家 ,说起来好几年都没有吃过这个小东西了。

2.

清明节时,江南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上海叫青团,苏州叫青团子,南京也叫春团,艾草青团、清明团子等等。

名字好多,一个地方一个名,妥妥的散江苏特色。

说起青团,得先说说江南的糕点。说起糕点,大家都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麦类的面点,另一类是稻类的米点。

而江南作为鱼米之乡,有着近七千年的稻作文化,所以江南人在糕点的制作上自然以稻米为主。

而稻米在江南又有粳米、糯米之分。

粳米就是我们吃的用来做米饭的米。糯米(北方也称江米,黏米)与粳米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其柔软度和粘性更好,我们端午节吃到的粽子,粽箬里包的就是糯米。

富有黏性的糯米是江南糕点的首选原料。

而在众多江南糕点中,青团堪为经典。江南人将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

青团最大的特点除了是清明节时令食品,就是它碧绿如玉的颜色了。

由于是吃的东西青团的颜色肯定不是色素,而是由可以食用的青草的汁液染上的。

其实有多种青草汁可以为团子着色,每个地方都是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常见的有艾草汁、青菜汁、南瓜叶等等,但在江南最具传统特色的还是浆麦草汁。

浆麦草又名野小麦,学名雀麦草,是一种生在江南水乡的河岸、沟渠、田埂边的杂草,叶色碧绿,具有很强的上色能力。但浆麦草在收割时,特别讲究一个新鲜和时令,只有清明之前收割的浆麦草,才鲜嫩饱满,易于榨汁,芳草香气也格外清新。

所以有人说,浆麦草就是为清明节的青团而生的。

3.

昆山正仪镇是用浆麦草制青团的起源之地,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一名曰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浆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便用手工磨粉做青团子,后来 为了更加美味在百果心和豆沙馅心中又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唇舌生香,醇美至极。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所以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上海等一些著名名点店,为苏沪青团之翘楚.

当然做起来也比别的地方的青团讲究和麻烦,先要将收割来的浆麦草洗干净在水中浸泡两小时,然后再打汁。

青汁打出后,再加入少量石灰进行青水配制,这青汁同石灰的配比,是保证青团质量的关键。点浆配方适当,这样做出的青团才能色泽诱人,清香爽口,还不会褪色。

然后糯米磨粉和入兑好的青汁,拌匀柔和,制成青色面团备用。

青团的馅心一般分素、荤两种,素馅叫百果馅,将大红枣去核切细,掺以白糖和胡桃肉做成,荤馅则是用赤豆沙掺猪油。

青色面团包好馅后,用新棕叶垫底,上笼蒸,火候十分重要,火候不到色不绿,火过之则蔫之发黑。

用浆麦草制的青团,出笼后碧绿青纯,晶莹饱满,清香扑鼻,翌而不黄。食用起来柔软细润,清心败火。

这种费时耗力的纯人工方式制成的青团,才是属于春天的味道。

对江南人来说,当一切美好如约而至,于万物生长之时,尝一口饱含春之色的青团,应该算是春天最好的见面礼了。

不吃一口江南的青团 ,怎么对得起这人间四月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本故事为南瓜屋独家内容,任何平台和个人不能转载,有需求请联系nanguawu@360.cn

留言 61

更多精彩

    拼命加载中

    作者简介

    • 0关注
    • 0粉丝
    • 0故事
      查看作者更多内容>

      当前主题

      主题下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