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五条人2012年的第二张专辑《一些风景》,今天再说他们,不论幽默,只谈写作。
命题:说说你的家乡,有啥名人、风俗、特色,TA们如何影响过你?
一般写家乡名人,少不了翻公开材料,书报,地方志,历史典籍;然后再去做个田野调查,走访遗址,问问上年纪的老人或亲历者,顶多再找关系拜访当地的权威人士(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局,研究者……)。然后开写。
问题来了,你该如何向别人介绍你眼中的Ta呢?
五条人这张专辑明确提及了两个海丰县的历史名人:陈炯明和彭湃。
陈炯明,在历史教科书上,多以“叛徒、野心家和反动军阀”出现,即便现在查阅资料,多了很多为其辩驳的声音,但总体而言还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
如何介绍一个不以“英雄”面目出现的人物,也就是当Ta可能无法代表你的家乡骄傲时,怎么办?
多数人就是不主动说咯,或者自嘲下,“你知道嘛?某某某,就是我家乡的,丢人啊”。
这两个“烂仔”咋说的呢:
《陈先生》
1878年,伊生于海丰(海丰话)
1933年,佢死于香港(粤/白话)
1934年,其葬于惠州(客家话)
陈先生
整首歌,一共四句话,第一句海丰话,第二句粤语,第三句客家话 ,仁科和茂涛一人一句,一共唱了四遍。陈先生,为合唱。配乐,就是吉他扫弦。
极为简单的讲述。却是这收录了21首歌地专辑中,最打动我的。
这个减法牛叉。说起来,一个人,无论好、坏,都可以用以上讲述来概括,生于xx,死于xx,葬于xx,多数人死地与葬所还会合一。
信息量会不会损耗呢?
我觉得不会。首先你会因为【陈先生】去搜索或关联你所知的名人信息库,找到陈炯明后,再顺着记忆和相关资料,马上明白这么处理的妙处。所谓历史评价,除了权力机构定性外,每个人都可以勾勒一些自己重温后的细节。我在搜索资料中就看到了这些信息:
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
陈努力推行【禁赌禁烟】【裁兵减征】【司法独立】【推动经济】【普及教育】……这些都是极可能惠及当地普通百姓的;
罪人之说之外,还有什么评价的声音呢:
《上海新申报》对陈炯明的评论:“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
章太炎誉其"清操绝于时人,于广中弥不可得";
孙中山曾坦言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而孙中山逝世时,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
这副挽联,只有当事人知道真意为何。
如今再听首歌,我会知道,我们需要这种窗口,去重新了解一个人,一段历史,一种纷争。
“烂仔”们不会定性,提供的就是窗口。如何解读,看自己。
说完“罪人“,再说彭湃。
言说他的复杂性,可完全不逊于陈先生。
与陈炯明无法准确定性不同,彭先生的公开资料上,明确写着(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妥妥的家乡的名片啊。必须大写特写。
问题是一样的,史料就这么多,还是看你如何定义成功与失败,把所谓的公正评价,变为自己内心能理解,能接受,更能输出的信息。更重要的是,TA和家乡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名片可不是飘在空中的,最后还要落到这个土地上,一块田,一片云,一间屋,一个人。
这次,”烂仔“们跳上县城的戏台,大戏开始了:
彭啊湃
那个时候 他从山洞窜出来 睇睇旁边的树没剩下几棵,草也越来越稀疏 整个心肝儿感觉仿佛被狗啃了那般 他无可奈何,拍拍身上的土…… 荡啊荡啊荡啊荡啊荡啊——荡到老桥头旁边 隔无多久,两个国民党的家伙走过来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讲: ——“喂~啊谁,你这里干什么?!” ——“没,我……我,我在这等人呢!” ——“等人?!我看你是在这等死吧?!” 他心想,过几天,老子寻把驳壳枪毙死你! ——两位大官,莫这样啦两位大官!……先抽根烟仔把?要不我唱首歌给你们听!”
(唱) 后生的彭湃,将家里的田契 烧到无半个 而那些农民,被吓得嘴阔阔,啊啊啊啊 他穿着西装 抱着留声机 而那些农民说:我无闲啊 我要回家饲猪呢!
——“喂!你不畏死呀?! 这时候敢唱这种歌!你知不知我们在上海逮到半死才逮住彭湃,你竟然敢唱这种歌?!我来唱一首给你听!“……
(唱) 后生的彭湃,在上海被我们逮着 剥了几层皮 那些上海的大官 笑得嘴阔阔,哈哈哈哈 人家抢了他的西装和留声机 而上海的市民说:“我不知情啊 我正在看戏
——“咦~,两位大官,咱们的小旋律好像差不多哦,不如我们来一齐唱,好吗?” ——“一齐唱?……那来吧”(重复唱段)
我听这首歌,是一段视频《五条人回到海丰音乐会》。 台上就一把吉他(仁科),一个鼓手,茂涛主说,仁科主唱。 茂涛像和说书人,让人物置身于一个个场景中,鼓点一响,语速节奏加快。忍不住摇头晃脑。 台下男士为主,年龄不等,有人抱着手看着,有人打着电话,更多人大声合唱。 人群后,车来车往,这演唱会,好似就在路边搭了个台。 中间,茂涛把话筒递到人群中,年轻小伙子唱得很溜。大家鼓掌,欢呼,叫喊着,用我们听不懂的海丰话。
这就是南方18线县城的娱乐?接地气,开眼。 音乐这么欢乐,说的故事,五味杂陈。
彭湃的英勇事迹随处可查,而他惨死上海后,家人此后的际遇,更让人感概。先人的壮烈,身后的困窘,人民的后知后觉,这首歌,通过彭湃发动革命、为此牺牲,两个地方两种场景,说得清清楚楚。 五条人,同样没有给予褒贬,不过是提供窗口,让人置身具体场景中,自己去体味,去思考。
而那句”上海的市民说:‘我不知情啊 我正在看戏’“这一幕,是不是想到了《八佰》?
娱乐市场,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爆火。庆幸地是,五条人除了让人捧腹大笑地言行外,真的是有料、有种。而对于颜值党而言,还有人get到了仁科的帅,有趣有趣。
以上,希望对爱好写作的你,有点帮助。顺便说下,这首专辑21首歌,还有很多写民俗、世情的,不可错过啊。听歌去,88。
(这个歌单封面,设计得真是逆天啊)
————————————
本故事为南瓜屋独家内容,任何平台和个人不能转载,有需求请联系nanguawu@360.cn